摘 要: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我們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改進習作教學的策略。在本文中首先對寫作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介紹,然后提出了幾點有效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方法,期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寫作能力; 培養策略;
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更加注重對寫作技巧教學,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不能夠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隨著新課改的制定和逐步推行,我國語文教師應該改變過去傳統的寫作教學方式,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采取科學高效的寫作教學策略來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小學生寫作能力現狀及問題
在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限制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語文寫作相對比較抽象,所以很多學生都缺乏對寫作的基礎興趣,而且在平時的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在這方面進行足夠的訓練,這導致他們不能夠對在課上所學習的寫作技巧實際運用。所以很多小學生在進行語文寫作的時候缺乏靈感,不知道如何下筆,長時間如此,不少學生對文章寫作產生了一種抵觸心理。另外,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常常采取固定的寫作模式,因為要想寫出優秀的文章,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寫作能力,但是對于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同時還需要學生積累足夠的語文素材。所以,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績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教師教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寫作模式,然后讓他們在實際寫作的時候套用。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提高學生寫出的文章的文采,但是卻不能夠較好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而且一旦學生習慣這種寫作方式,當他們遇到不適用模板的時候就會徹底崩塌,寫作成績浮動較大。除此之外,很多教師的寫作水平也不夠高,很多小學的語文教師在語文寫作方面不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指導,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大大限制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最后,大部分小學生在文章中不懂得對自己的真情實感進行表達,這與學生平時生活中對事物的觀察和感悟比較少有關。
二、有效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
(一)教師引導學生積累語文素材
現在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提高對知識積累的重視程度,這直接導致學生寫作能力比較差。所以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多閱讀一些素材和知識點,只有這樣,學生在對文章進行寫作的時候才有內容可寫。另外,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進行更多的寫作練習,針對不同的主題,讓學生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對已經積累的素材和知識進行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會隨之提升。比如,我在對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會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他們對外界真實的世界進行觀察,詳細觀察自己周邊的動物以及花花草草,從而在頭腦中記錄下生活的點滴,然后就可以將這些內容以及自己對所見景色的感受寫到文章中。這樣教學還可以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對外界、對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二)創新語文寫作教學方法
在傳統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更多的還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但是這個過程相對比較枯燥,不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直接影響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對過去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并對已有資源進行充分運用,提高寫作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愿意學習寫作技巧,從而有效培養寫作能力。
比如,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于作文寫作的材料,在視頻播放完成之后,教師還需要對視頻中的重點進行總結和講解,促使學生更加了解視頻中所講述的內容。
(三)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寫作能力的培養重在平時。要想讓學生能夠寫出一些能夠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好文章,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發現在實際生活中的美。生活中很多小事都能夠反映一定的現象或者能夠代表一類事情。而且現實的生活是在無時無刻不發生變化的,很多事情看似平淡無味,通過仔細觀察還是能夠得到很多的道理的。所以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能夠對這些美好的事物觀察到并靈活運用到作文寫作中。這樣完成的寫作可以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真實和貼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寫作教學對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以及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寫作教學的重視程度,多了解和學習一些先進的教學思想,并引導學生注重知識和素材積累、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美以及對過去所采取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對寫作學習的興趣,培養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謝秀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探析[J].軟件:教學,2014(10):164-164.
[2]曾粼.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新途徑探析[J].新課程(上),2017(1).